經過一年半的籌備, 三日的喧騰, 香科即將進入尾聲, 也是此香醮的最終目的 - 送王. 凌晨時分, 道士團於王船廠舉行祭船儀式, 俗稱拍船醮, 旨在為王船開水路. 道士於船尾豎立押港旗, 並於船頭設香案, 供奉牲禮素果. 接著道士團搖鈴、吹角、焚符、頌經, 並向船頭潑酒三次, 謂之三獻酒. 其後並在船身作解纜動作, 象徵王船已準備就緒. 接著道士依冊逐一點唱王船上之兵將, 而旁邊之執事則一一應答 : "ㄨ喔 ! ", 表示人員已全數就位, 敬候王爺登船. 此時道士在船頭前地面畫出一線, 直通王船廠外, 象徵水路已開, 並由其他執事在船頭、船尾潑水, 表示潮水已至, 靜待啟航.

第三日香陣頭入廟直到清晨才剛結束, 所有陣頭、香轎於六時又重新集結於廟前, 準備前往王船地送王. 此時所有參與香科之人員, 先向王府膜拜, 恭請三位王爺登船. 接著主會及執事們逐一將王爺聖像、王船媽祖、總趕公、廠官爺及其隨從、部將請上王船, 安置定位(王爺奉於甲板中央之代天府; 王船媽祖則安於後側媽祖廳). 此時眾神登船已畢, 王船於08:00正式啟航, 啟航前先將廟中所有火燭熄滅, 接著王船起碇, 所有信眾以兩條數十尺之大索合力將王船拖出王船廠, 並牽引至王船地. 途中兩側皆是牽引王船之信眾, 而主會們也手提大壺, 於船前沿路撒水, 象徵水道. 而前方更有南海埔水族陣、烏竹林金獅陣及吉善堂八家將開道. 船上王船船長、大副沿途丟灑紙錢, 原為施與四方孤魂, 但民眾也爭相接取, 以作為護身之用. 一行人浩浩蕩蕩抵王船地後, 王船地中央已堆起一座金黃色山丘, 堆積著由信徒近一個月來奉獻之金紙、添載品, 以及香醮期間信徒還願所使用之掃帚及枷鎖, 象徵一切厄運, 也將隨王船歸天而一併帶走. 由於數量真的太多, 廟方得出動怪手及堆高機整理這如山之金紙, 並以大型吊車將王船吊至中央. 迨所有工作人員將船桅豎起、風帆拉起, 並將六騎及其它紙糊之天兵神將堆砌在王船周圍後, 吉時一到即引火點燃. 不知是湊巧或是靈驗, 在火苗竄起之同時, 天空總會飄起細雨, 如同啟航之王船扯動天河之水撒落人間, 兩百年來一直如此, 未曾失算. 這也是為信眾所稱奇之處. 隨著火焰竄升, 所有神轎及陣頭遶行由火焰包圍的王船三圈, 為王爺作最後一次的答謝. 此時信眾們仍不肯散去, 留在原地等候主桅傾倒. 一說主桅傾倒之方向, 該方位村庄未來三年將會繁榮; 再者主桅上之鯉魚旗若有緣可搶得者, 未來這三年一定大發. 可惜隨著每科規模逐漸擴大, 信徒奉獻之金紙越來越多, 王船被圍繞在巨焰之中, 能靠近之機會盡乎全無. 因此最近幾科鮮有人有這機緣搶得鯉魚旗. 在眾人的等候下, 乙未科王船主桅終倒向東北方. 最後, 道長揮舞著七星黑旗, 在簡短之祝禱後, 將七星旗丟入火焰中, 象徵送王結束.

送王結束當天下午, 西港五角頭在各地舉辦普渡. 除酬謝香科期間維護當地安寧之五營天兵神將外, 並超渡四方孤魂野鬼. 當日下午廟方並舉行恭送保生大帝及天上聖母儀式, 答謝這段時間以來該二神之進駐, 並分別奉送保生大帝回佳里青龍宮及天上聖母回鹿耳門天后宮安座.

然而到此香科還未完全結束. 2015年乙未香科於6月3日(農曆4月16)早上十點舉行謝燈篙. 屆時廟前及散布各角頭共兩百多支燈篙將同時倒向南方東丙向. 於此乙未香科才算真正結束. 西港刈香, 如潮汐之週期般, 兩百年來從不間斷. 其間曾經歷清治、日據、戰亂、戒嚴, 雖物換星移、滄海桑田, 但西港及鄰近參與之信徒十幾代以來所秉持的傳統及心意, 不曾改變. 2009年2月17日文建會正式公告西港刈香為國定重要民俗. 這雖然是一個遲來的榮耀, 但對所有曾經參與的先人及信眾而言, 不過是錦上添花. 西港香醮所代表的, 是在地人對傳統之尊重、對家族之關懷、對天地之敬畏以及對這塊土地的愛戀. 這是一場數百年來人們用血汗所堆砌出來的人文結晶, 絕非一個官方肯定所可以概括. 再者, 西港刈香所表達的, 是一個在地人的生活態度與精神傳承, 也是一種宗教與文化的表象, 絕非是一個民俗的俗字所可以比擬. 相對台灣各地有更多被忽略、扭曲、矮化、政治或商業化的本土文化, 有多少個可以得到人們或官方的肯定或正視 ? 西港刈香, 對觀光客而言, 不過是幾日之喧鬧, 但對在地人來講, 是我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態度. 今日西港香醮之成果, 簡而言之, 是在地人兩百多年來默默之堅持. 在你體驗這熱鬧同時, 也請對你周邊之耆老長者多份敬重. 畢竟沒有他們先前之堅持, 沒有今日刈香之盛況. 而西港刈香或其它本土文化之延續, 也在於我們這一代能否能持續這一份無私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