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鼓花
起源 : 又稱跳鼓陣、鼓花陣. 來源傳說有二 : 一說是明朝抗倭寇名將戚繼光凱旋歸來, 京城民眾以敲鑼、擊鼓伴著舞步迎接, 後成為大鼓涼傘舞, 傳至台灣演變成今日之花鼓陣; 另一說為鄭成功練兵, 以對打方式進行搏擊, 旁有鼓手配合武者行進、擂鼓助陣. 後經民眾仿之, 成為民間之跳鼓陣. 一般花鼓陣人數不一, 但基本之組成不離 : 頭旗 (領隊) 一支、大鼓一只、銅鑼2~4個, 涼傘2~4頂. 演出時, 頭旗領陣, 大鼓居中, 涼傘前後, 而銅鑼分居四角. 在所有香陣中, 鼓花陣的變化最高, 相對的娛樂性也最大. 早期陣頭成員多以成年男子為主, 表演時節奏較緩, 內容多以模擬孩童嬉戲玩鬧之模樣, 並配合翻筋斗之動作; 後期隨著女子團員之進入, 表演節奏愈來愈快, 並加入疊羅漢、軟骨功或扭腰擺臀之性感演出. 就本人之觀點, 花鼓陣有如台灣之古早街舞, 在不同的時代放入不同之流行元素, 清鬆而逗趣, 聳又有力. 所以弄鼓花一直是大人、小孩最喜圍觀之表演.
代表 : 金砂村砂凹仔、中社金安宮, 港東村雙張部保天宮, 檨林村三合寮三安宮, 檨林村太西北極殿, 劉厝村蚶西港開仙真宮, 佳里東勢寮通聖宮, 七股鄉三股龍德宮, 七股鄉三合寮三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