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位黃河晉陜峽谷最狹之處, 相傳大禹在此鑿開龍門山, 治水成功. 因此後人稱此地為禹門. 宋朝太平廣記曾記載 : 龍門山在河東界, 禹鑿山斷門, 闊一里餘, 黃河自中流下. 兩岸不通車馬. 每暮春之際, 有黃鯉魚逆流而上, 得者便化為龍. 又林登雲, 龍門之下, 每歲季春有黃鯉魚, 自海及諸川爭來赴之. 一歲中, 登龍門者, 不過七十二. 初登龍門, 即有雲雨隨之, 天火自後燒其尾, 乃化為龍矣. 由於慶安宮位居鯉魚穴, 遂借此 ”躍鯉化龍”典故, 在中庭設禹門亭, 以彰其靈.

慶安宮禹門亭最早建於1958年, 最初為一3層樓建築, 四面透空, 亭上波頂豎一大鯉魚. 由於慶安宮前殿於1979年完成第六次重建. 重修後之前殿, 金壁輝煌、氣宇飛凡, 相較下後殿的禹門亭及地藏王寶殿則顯得斑駁老舊. 於是廟方於1992年開始重建禹門亭及地藏王寶殿, 並於1994年完工. 如今之禹門亭, 為一五層樓結構, 高聳廟廷中央, 為西港市區的重要地標. 一樓中庭挑高、四面開闊, 供民眾祀儀或休憩使用; 2至4樓為文物館, 典藏歷來朝廷或官方致贈之匾額以及各地宮廟捐贈之早期陣頭使用的服裝、儀器、道具, 對有心於在地文化之文史工作者, 極具參考價值. 最上層屋頂為一平台, 可縱覽西港全境, 中間豎一大型鯉魚塑像, 周邊圍繞小鯉, 象徵九鯉化龍. 大鯉魚身上背荷五令旗、遠眺四方, 一如王爺代天巡狩, 無時不看護著這塊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