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國家公園

台江內海為17世紀前台灣西南沿岸的大型天然潟湖. 其分布範圍, 北從八掌溪, 南至二仁溪, 外環由無數個濱外沙洲串起, 將其間之水域, 隔離成一內海, 向東縱深可達現今安定蘇厝. 其外環沙洲, 主要有7處, 由北向南分別為北鯤鯓、南鯤鯓、北門嶼、馬沙溝、青鯤鯓、加老灣及北汕尾. 300年前之台江內海為7條河流之出海口, 分別是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七股溪、曾文溪、鹿耳門溪及鹽水溪, 其中又以曾文溪為最. 曾文溪在當時被稱為青暝蛇, 主因於其流量大、流域廣, 並在過去200年間經歷五次大改道, 影響地形、地貌甚巨. 尤其在1823年之改道, 其下游奪將軍溪出海, 夾帶大量土石, 造成台江內海泥沙迅速堆積, 在短期間內改變潟湖景觀; 而其後之4次改道, 也造成內海逐漸陸化, 遂形成今日景觀.

除了自然之堆積, 人為的開墾也是加速潟湖陸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次河床改道後, 海埔地激增, 居民便爭相圍墾, 加速陸化過程. 在屯墾時居民築草寮而居, 繼而慢慢形成聚落. 這也是現今西港、佳里、七股、安定、台南一帶許多地名的由來, 如蚵寮、海寮、蚶寮等. 今日之台江內海只遺存兩處 : 一在七股溪出海口, 占地約1600公頃, 也是目前台灣最大之潟湖系統; 另一在台南四草水域, 占地約5公頃. 2007年10月17日, 台南市長許添財正式向內政部提報, 爭取台江國家公園的設立. 經過2年的環評及審議, 內政部終於2009年12月28日正式公告台江國家公園成立. 這是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 同時也是第一座結合歷史、人文、生態及自然合一的國家公園. 整座國家公園面積約35000公頃, 北起青鯤鯓青山漁港, 南至鹽水溪沿海公有地, 東邊由北到南分別延伸至七股海寮紅樹林保護區、七股魚塭區及四草魚塭區, 最西達澎湖東吉嶼. 其主要特色有 :

自然

台灣最大潟湖 : 七股潟湖
六座大型沙洲 : 青山港、網仔寮頂頭額、新浮崙、曾文溪口、臺南城西濱海沙洲
兩座國際級 + 兩座國家級濕地 : 曾文溪口濕地、四草濕地、七股鹽田濕地、鹽水溪口濕地


生態

四處生態保護區 : 七股海寮紅樹林保護區黑面琵鷺保護區高蹺珩保護區、北汕尾水鳥保護區


歷史與人文

自古以來鹿耳門與廈門之間的水路, 一直是漢人移民台灣的主要航道, 所以在三百多年前, 鹿耳門儼如往來台灣的主要門戶. 在當時台江周邊匯集了漢人、平埔族、日本人及歐洲人, 逐漸發展出聚落及洋行. 在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入主台灣後, 分別於當時之台南建立 Zeelandia 熱蘭遮城 (今安平古堡) 及 Provintia 普羅民遮城 (今赤崁樓); 而其後鄭成功亦由鹿耳門登陸, 開啟了漢人對台的正式經營. 因此, 台江周邊的人文變遷, 猶如台灣幾百年來的歷史縮影.

雖然西港並不在台江國家公園的範圍內, 但其發展卻與台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事實上, 在1823年之前, 西港本是台江週邊的天然汊港. 在1661年鄭成功登陸鹿耳門後, 旋即派遣後援部隊, 駐紮於現今之西港後營. 也因當時地方耆老恭迎隨軍奉祀之城隍境主及中壇元帥, 開始了慶安宮之立廟. 而在接下來的三百多年間, 隨著台江陸化及部落聚集, 西港慶安宮遂成了當地的信仰中心. 尤其在經歷幾次曾文溪洪患, 人們基於對自然的敬畏及對神明的請託, 使得西港刈香演變成台江周邊之信仰及人文盛事, 範圍涵蓋了西港、佳里、安定、七股及台南, 更在2009年2月17日 由文建會正式公告慶安宮刈香為台灣重要無形文化資產. 因此, 慶安宮刈香, 猶如伴隨台江物換星移的一部人文史詩, 守護台江文化之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