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12點, 遠處傳來港明中學午休鐘聲, 西港香王船主桅, 在民眾逾2個鐘頭的等候下, 終倒向西北西方向. 2012年西港壬辰香科至此暫告一段落. 此次香科, 在西港、七股、佳里及安南區信眾無私的投入下, 一如以往維持著它兩百多年來不變的熱誠與純樸. 雖然近年來在各種不同外在環境因素的衝擊下, 主辦的慶安宮及參與的各鄉鎮庄廟, 在一些作法及制度上, 不得不做一些適度的修改, 但人們對王爺的虔誠、對鄉土的關懷以及對傳統之尊重, 絲毫未曾退卻. 雖然西港香於2009年已被文建會認定為國家重要民俗, 但實際上, 在過去這段時間以來, 無論官方或電視傳媒, 對於西港香科的報導, 可說是少之又少, 或甚至乏善可陳. 要不是靠一些熱情鄉民或對本土文化有志一同者, 藉由Youtube、Facebook 及Blog持續追蹤報導外, 恐怕一般大眾對本科香醮的時程及經過, 仍如浮光掠影, 沓不可尋.

綜觀此科香醮, 無論其過程或結果, 有幾分可喜、但也有幾分另人失望. 在香醮期間境內所有信眾無私的付出是不容置疑的, 這也是西港香能留存至今最珍貴的價值及最大的原動力. 至於其它方面, 以下是我個人在這段期間所見所得, 僅供參考.

廟會結合觀光原本是一件美事, 但沒搞清楚每個香醮背後所代表的信仰、文化及地緣涵義, 硬是把所有廟會綁在一起, 只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久而久之, 當人們對此些活動不再感興趣時, 只會造成此些廟會的加速衰退. 再者, 不管香醮或廟會, 其崛起有其本身的地緣性. 在活動期間看似人潮眾多, 但事實上, 其人口結構除了在地的居民外 (想想看, 有多少時候你看過整鄉或整村的居民於同一時間出門並聚集在同一地點 ? ), 其它絕大多數, 都是因讀書、工作或結婚離家而返鄉的原有居民. 因此, 能真正吸引的外來人潮實在有限. 除非該廟會或香醮有其本身的獨特性. 但以此次香科年活動來看, 不但無法凸顯出各香醮的真正價值, 更進而造成錯亂, 魚目混珠. 使得一些正統香醮, 非但未受其益, 反遭其累.

雖然此次香科在媒體報導及朝拜人數不如預期, 但在其它方面仍有讓人感到欣慰及振奮的地方. 自2009年西港刈香被列入國家重要民俗後, 不只西港居民, 進而佳里、七股、安定及安南區等香境內的信眾開始對這一直以來彼此共同參與的文化傳承感到自信及驕傲; 此外, 以往常認為只有書讀不好的小孩才會被抓去練陣頭, 因此許多父母在心理上對於西港香醮自組陣頭的習俗感到排斥. 但在2009年由於台南及實踐大學宋江陣的參與, 開始改變人們對陣頭文化長久以來不當的誤解; 加上今年國片 ”陣頭” 票房亮眼, 原本有許多村落擔心本科陣頭招不到新血, 結果此次參與的年輕學子卻較以往踴躍. 再者附近許多中小學, 為了提倡傳統民俗, 也開使延請各村里陣頭師父至學校教導學生.  雖不知這股風氣會持續多久,  但只要心態能轉變,  這種對本土文化長久以來的岐視及誤解,  終究能慢慢化解.

西港刈香,  對每個人來講,  象徵不同的意義  -- - 也許是一時的熱衷、也許是幾天的喧鬧、也許是心靈的信仰、也許是一輩子的堅持.  無論如何, 它終究是台江周遭所有人共同的回憶.  隨著歲月的流轉,  當回憶化成信念,  信念變成了堅持,  在不知不覺中, 我們彼此都成了這文化的接棒手及交棒人.  它存在的意義,  到底是為了觀光?  或是信仰? 亦或是文化?  還是只是個地方習俗?  我想沒人能夠為它論定.  但當你隨著香轎繞過一個又一個村落、穿過一條又一條小徑,  看到家家戶戶門前, 除了供奉香案外,  並擺著一桶桶冰水,  上面浮著一罐罐飲料,  供遶境隨行的陣頭或香客驅熱解渴.  在此你感受到的, 不光是一份敬天的心意,  更是鄉下人無偽的體諒與真誠.  我想,  這才是西港刈香帶給台江子民最重要的福報與資產.